如今的國內手機市場已經成為了 TOP5 頭部廠商以及他們各自孵化的子品牌競爭的舞臺,那些在出貨量統計中藏在“其他”一項的小品牌在這種碾壓下越來越難獲得關注和聲量,不過錘子科技或者說堅果手機卻一直有著與市場份額不相匹配的聲量,這不單是因為創始人羅永浩個人的話題性,也因為這個品牌在工業設計與系統功能創新上的堅持。
向來不搞機海戰術的堅果手機在被字節跳動納入麾下后,似乎把出新機的節奏放得更慢了。繼去年 10 月的堅果 Pro 3 之后,時隔一年他們又帶來了隸屬于 R 系列的堅果 R2,外觀設計、硬件配置以及系統功能全方位升級,在體驗了約兩周后,下面這篇評測文便帶各位了解一下這款產品的綜合表現。
從錘子 T1 到后來各個型號的堅果手機一直采用平直中框的設計,這次堅果 R2 也不例外,只是與今年回歸平直金屬中框的 iPhone 12 系列一樣,這種設計對于手機的握持感是個減分項,本來機身厚度就已經達到 9.5mm,在平直中框的作用下拿起來就顯得更厚實了,并且重量已經來到 216g,裸機握持還 OK,帶殼使用是會有一點墜手感的。
堅果 R2 相較歷代產品一個外觀上的最大變化是采用了曲面屏,值得夸贊的地方是這個曲面屏是微曲面,與三星那種微曲面相比,堅果 R2 的這個曲面部分面積稍大但是曲率較小,都同樣把曲面對于觸控和顯示的影響降到了最小。
并且這次堅果 R2 正面基本做到了四邊等寬的視覺效果,這應該是近期除了谷歌 Pixel 5 以外安卓陣營為數不多的一例,當然現在柔性屏封裝工藝這么成熟,安卓廠商想做四邊等寬的視覺效果在技術上并無難度。
不過,R2 在曲面屏與中框之間有一層顯眼的塑料緩沖層,而不像其它曲面屏手機一樣屏幕與中框直接銜接,這對于整機的質感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其實說到底,平直中框還是應該搭配直屏,做曲面屏就應該盡量收窄中框,即使沒有塑料緩沖層,堅果 R2 這種厚中框+曲面屏也多少顯得有些怪異。
我們這次拿到的是淺黑色版本(白色真的太少了,全網幾乎都沒有人做過上手),整機從前面板到中框、背蓋都呈黑色,背蓋采用的是亮面玻璃(松石綠配色為霧面玻璃),比較容易沾指紋,長方形的攝像頭模組與 底部 Logo 與去年堅果 Pro 3 設計類似,今年再看新鮮感就不大了。
堅果 R2 配備有雙揚聲器,頂部揚聲器兼做聽筒,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頂部揚聲器出聲孔是朝上的,有利于維持外放聲音的立體感,不過也增加了打電話漏音的概率。
總的來說,今年 R2 在外觀設計方面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可惜全白外加后蓋有隱藏光影效果的純白特別版備貨太少了。
堅果 R2 采用的是一塊 6.67 英寸、2340 × 1080 分辨率的 OLED 屏幕,支持 90Hz 刷新率。屏幕供應商據稱為華星光電(可能與小米 10 是同一批物料),從顯微鏡上看確實有華星屏標志性的星形子像素。
由于采用的是類鉆石排列,因此屏幕細膩度相比過去兩年采用 RGB Delta 像素排列的堅果 Pro 2S、堅果 Pro 3 有明顯提升,不過也只是今年國產中高端旗艦 1080P OLED 的平均水準,湊近看還是可能有顆粒感。
另外與小米采用的華星屏一樣,這塊屏幕在大角度下會有一定程度的偏色,不過對正常使用并沒有什么影響。
沒有直接給到下半年標配的 120Hz 倒是問題不大,畢竟從 60Hz 升級到 90Hz 對于整體流暢度而言是有和沒有的區別——這點堅果 R2 總算是做到了,而 90Hz 升級 120Hz 只是好與更好一點的區別,邊際效益相對有所降低。并且 R2 的 90Hz 在應用適配方面做得比較完善,沒有部分手機上視頻類應用鎖 60Hz 的問題。
亮度方面,實測手動全局最高亮度 390 尼特,局部最高 448 尼特;全局最高激發亮度 593 尼特,局部最高激發亮度 755 尼特,亮度表現略差于小米 10 Ultra 上的 120Hz 華星 OLED。
我們手里這臺堅果 R2 搭載了驍龍 865 SoC,8GB LPDDR5 內存 + 128GB UFS 3.1 閃存,屬于今年旗艦的一套標準配置,性能部分沒什么好多說,直接來看下測試數據對比:
CPU
GPU
閃存
堅果 R2 的主攝由前代 Pro 3 上的 4800 萬 IMX586 升級為了小米 10 系列同款的 1.08 億像素 S5KHMX,支持光學防抖,另有 1300 萬像素超廣角、800 萬像素 3 倍長焦以及 500 萬像素的微距鏡頭。
先來看部分實拍樣張:
(超廣角)
(主攝)
(3 倍長焦)
(主攝)
(主攝)
(主攝)
(夜間,自動模式)
(夜景模式)
(夜景模式,室內)
(夜間,自動模式)
(夜景模式)
由于主攝與小米 10 系列是同款 CMOS,我們也好奇它們之間的調教差異,于是用小米 10 Pro 拍了一些樣張作對比(以下樣張左側小米 10 Pro,右側堅果 R2)。
這張白天拍攝腳手架與建筑玻璃幕墻的樣張,可以看到小米 10 Pro 在高光處的壓制更勝一籌,放大到下放玻璃門反射出的細節也是小米更清晰,但暗處已經出現了一些噪點。
這張堅果 R2 的白平衡出現了漂移,白色字體出現泛藍,細節表現也不及小米 10 Pro。
這張考驗手機 HDR 效果,小米 10 Pro 在這里出現了明顯炫光,高光壓制效果和整體的氛圍感都不及 R2,再看下方樹木的細節也是 R2 完勝。
這張都開啟夜景模式,中間的廣告牌兩款手機都不太能壓得住高光,小米 10 Pro 的壓制效果算是略好一丟丟,細節表現沒有太明顯差距。
這張同樣開啟了夜景模式,R2 整體亮度更高,細節略好,小米高光壓制更突出,但沒有太本質差距。
總體而言,堅果 R2 這次對于 1 億像素 S5KHMX 的調教沒有明顯失誤,與同款主攝的小米 10 Pro 對比算是互有勝負,部分場景下對于氛圍感的營造、對于色彩的調教偏向于討喜的風格。目前可以改進的包括:夜景模式還不支持所有鏡頭,以及 3 倍長焦的成像效果。
堅果 R2 搭載了一塊 4500mAh 電池,經過愛搞機 2 小時續航測試(90Hz,移動網絡下開啟 5G)后,剩余電量為 78%,耗電水平與 120Hz 下的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接近,實際使用中也能感覺到 R2 的電量并不是非常經用,看起來續航水平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充電方面,堅果 R2 終于將多年的 18W 快充升級為了 55W 方案,充電頭采用 C 口輸出,兼容 PPS 協議。經過實測,從 1% 開始充電,10 分鐘可充至 31%,30 分鐘充至 82%,46 分鐘 UI 顯示充滿,不過此時充電器端仍有 8W 不到的輸出,實際完全充滿要到 58 分鐘。
充電過程中一開始會沖高到 48W,這一功率維持了大約 2 分鐘,隨后開始在 48、49W 與 23、24W 之間跳躍式波動,14 分鐘到 23 分鐘這一段則是切換到 28 到 29W 的檔位,接下來功率開始階梯式下降。這套 55W 方案在主流旗艦當中表現算是中偏上,不及第一梯隊的百瓦以及歐加系的 65W,不過從半小時充入電量和充滿時間看還是比較 OK 的。
如果是其它手機,上面這些看完其實大體上就足夠對手機本身下結論了,不過自 M1/M1L(大爆炸、一步就是這一代推出的)之后,系統功能可以說已經成為了錘科手機產品的靈魂,所以下面還得著重聊聊堅果 R2 在系統尤其是附帶的 TNT 2.0 大屏系統上的體驗。
系統美觀度個人認為一直是 Smartisan OS 相對于其它國產定制安卓 UI/OS 的一項突出優勢,現在的 Smartisan OS 仍維持當初 T1 時代以來那種相對精致的擬物風質感,老用戶多年后上手也不會有陌生感。當然這個東西評價也見仁見智,有的人可能覺得擬物風已經落后了,有的人可能喜歡得不得了。
(圖標感知光影效果開啟前、后對比)
說到擬物風,這次在 UI 層面還新加入了一個叫“感知光影”的設計(需要在設置中打開),就是桌面圖標會根據光線、當前天氣以及握持角度呈現投影效果,這使得原本擬物化設計的圖標顯得更有立體感了。
由于 90Hz 高刷新率的加持,Smartisan OS 在 R2 上的流暢性也上了一個臺階(雖然是隨市場大流,但對于堅果手機而言仍是個十分關鍵的硬件升級),當然跟氫 OS 那種主打輕快的系統相比還有進步空間。
(最多可以同時開四個窗口的“一步”是非常好用的多工模式)
對于 Smartisan OS 而言,一步、閃念膠囊、大爆炸三件套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核心功能,去年堅果 Pro 3 那一代上,一步被拓展為了具有多窗口分屏性質的“導播臺”,讓這個原本只是用于快速分享的功能使用場景得到豐富,大爆炸則是在炸文字的基礎上拓展出了炸圖片、炸聲音、炸錄屏的功能。
(一次橫屏看四個視頻)
今年這三件套創新性功能不多,一步的窗口現在可以橫屏了,解鎖了在手機上同時觀看多個全屏視頻內容、或者在多個橫屏游戲間來回切換的技能;
大爆炸則是支持了區域錄屏內容截??;
(上方即為“時間膠囊”開關,下方為閃念膠囊鍵)
閃念膠囊支持了一個叫“時間膠囊”的功能,撥動機身側邊的“時間膠囊”開關后,會自動收錄你在打開開關以后復制的文本以及保存或拍攝的圖片,并按時間順序進行整合。
新增的這些功能我用得不多,更多時候大爆炸還是僅限于截選文字內容,一步則是當成類似小窗模式來用。對于喜歡在手機上進行長閱讀并摘錄內容、或者是需要打包一些關鍵信息的用戶而言,“時間膠囊”算是一個實用功能,不過這個功能應用范圍相對還是有些窄,很多時候也想不起來要去打開,還是要求用戶進行一些刻意的學習。
TNT 是這兩年堅果團隊花大力氣開發的一套手機轉大屏的系統生態,許多人對它的了解可能僅止于網上的各種調侃,其實在經歷了兩年前爭議巨大的 515 鳥巢發布會以及隨后 TNT 工作站的跳票后,TNT 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實際上在宣傳層面被堅果團隊所淡化,成為一個甜點般的擴展屏幕功能。
(現在在錘子科技官網仍能看到關于當年 TNT 工作站的介紹)
其硬件載體也被交給了第三方配件廠商,各類小尺寸、支持觸屏的便攜式顯示器原本并不太引人關注,卻有意無意地成為了輸出 TNT 的最合適配件。從這次發布會 2.0 版本系統以及 TNT go 的推出來看,堅果團隊似乎是要拾起這一獨門秘技,堅定地再出發。
TNT 的一大核心邏輯是將所有應用和數據存儲于手機,算力也由手機賦予,其它的顯示屏只是載體,只是用來最大化手機算力與顯示內容的工具。這套邏輯的好處是數據無縫同步,都不需要經過云端或者物理手段導入,像微信、釘釘這樣不能多平臺同時登錄的 APP 即開即用,不過也難免造成工作上的許多資料和數據垃圾直接在手機上堆積的窘境;這套邏輯是否行得通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只是鑒于現在手機 SoC 算力和內存空間越發有過剩的趨勢,TNT 這種形態倒是充分利用手機多余算力的可行途徑。
這次 TNT go 推出的意義在于,在兩年前那臺長得像 Surface Studio、售價極不切合實際的 TNT 工作站無果而終后,這套系統終于有了一個官方開發的硬件載體,在對系統功能的適配和操作體驗的流暢性上,官方開發的硬件畢竟與第三方所提供的有質的不同。
TNT go 在外觀上與 Surface Pro 這類二合一筆記本有些相似,配備一塊 12 英寸、2160 × 1440 分辨率的 IPS 觸控屏,屏幕實測手動最高亮度 345 尼特,細膩度以筆記本屏幕來衡量的話算是不錯的,3:2 的屏幕比例也很適合文檔及網頁瀏覽。
配套有磁吸式鍵盤、手寫筆以及支架——TNT go 的支架并不是與機身一體而是吸附上去的,配備有雙揚聲器以及兩個 USB-C 接口,其中僅有一個能用于視頻輸出;兩側還配備有揚聲器,系統設置中可以選擇是由手機揚聲器出聲還是 TNT go 揚聲器發聲。
不過本質上 TNT go 只是一臺便攜式觸控顯示器,內部并沒有提供算力的芯片,也沒有內存和存儲空間,它的算力全靠與手機連接賦予,這也意味著它不太能像平板電腦那樣完全自由無束縛地使用,更多時候需要穩穩當當地架起來用。
TNT go 與堅果 R2 有兩種連接方式,一種是依托附帶的 C to C 數據線進行有線連接,此時 TNT go 會通過內置的電池給手機供電,而另一個 C 口則可同時用來給 TNT go 供電;另一種則是在 WiFi 網絡下無線連接,不過這種方式僅有無線版 TNT go 支持。
從實際體驗來看,即使是在 WiFi 6 網絡下,無線連接的操作延遲感還是比較明顯的,很難達到能夠流暢高效使用的狀態,如果僅做投屏或者應急使用尚可,更多時候我還是會選擇有線連接。由于現在的 TNT 系統加入了虛擬內存的功能,會在手機有線連接斷開時將后臺應用暫存于其劃定的一塊虛擬內存當中,連接時候原樣恢復,所以已經無需擔心手機暫時的斷連(比如出去接個電話)導致工作流全部被清空的尷尬。
TNT 在兩年前剛推出時鼓吹的是“Touch And Talk”即按住說話的交互方式,因此還誕生了一些梗。如今這套操作雖然依然存在于系統當中,不過基于現實和理性考量,鍵鼠為主、觸控輔助才是它目前最為高效的交互手段。
系統內提供了 Windows 和 Mac 兩種鍵盤使用習慣,無論你之前用的是哪種都能很快上手那些熟悉的快捷鍵和操作;觸控板在有線模式下操作起來相當流暢順滑,基本的手勢方面,雙指可以拖動窗口,三指可選中文字,四指上滑呼出多任務/下滑最小化窗口,觸控板左側內滑返回,不過沒有右鍵彈出菜單的操作,只能是雙指輕觸彈出菜單。
(適配了 TNT 大屏的 WPS)
(微信小程序可以單開窗口)
與三星 Dex、華為 PC 模式一樣,TNT 系統會將手機豎屏 APP 窗口化運行,在實際使用中 TNT 同屏一次可以展示三個最大化的豎屏 APP 窗口,部分適配了 Android 平板或 TNT 模式的 APP 則會顯示更大的橫屏窗口,如 WPS、微軟 Office 三件套、福昕閱讀器、Snapseed、YouTube 等。
(采用 Chrome 內核的桌面級瀏覽器)
并且 TNT 系統內置的瀏覽器是桌面級的,采用 Chrome 內核,能夠安裝各類 Chome 擴展插件(官方就提供了包括油猴在內的數十款),這是它相較三星 Dex、華為 PC 模式的最大優勢。
(桌面級瀏覽器意味著像石墨文檔這種網頁應用 TNT 就可以輕松操作)
這意味著所有平時你需要在 PC 瀏覽器上完成的工作用 TNT go 大概也可以完成——我之前就曾嘗試用 TNT go 完成一些新品發布會資訊稿的撰寫和上傳發布——中間需要切換十幾個瀏覽器標簽頁、寫稿、回復微信外加下載和上傳一些圖片,發現的確可以勝任。
鍵鼠操作、自由多窗口以及桌面級瀏覽器使得 TNT go 與堅果 R2 的這套組合的確具備了一定的生產力屬性,比如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的文章排版發布、郵件處理、中輕度的文檔/表格/PPT 制作與處理、簡單的修圖等任務都是能夠完成的,并且由于 Android 平臺開放的文件管理系統外加操作邏輯與 PC 高度相近,某種程度上處理起生產力任務是要比 iPad Pro 更加舒服的。
(8G 內存對于多任務工況下的 TNT 略微吃緊,上 12G 版本會更好)
不過也由于本質上是 Android 系統,在專業 APP 適配方面還有提升空間,目前這套系統能夠做的事情主要還是輕度生產力、網頁瀏覽、視頻播放,能力肯定還沒有達到官方所宣傳的“下一代電腦”,但整體完成度已經比兩年前的狀態好不少了,如果未來有更多第三方專業 APP 加入進來,這套系統在生產力上的邊界還能再進一步拓寬。
單純論配置和價格,堅果 R2 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如果早半年發布就好了)肯定是不適合追求極致性價比的參數黨——當然參數上 R2 確實不差,對于沒有 get 到它核心賣點的普通用戶而言也是同理,在深圳一次線下活動的問答中方遲也承認目前 R2 針對的還是小眾市場,銷量不是最重要目標。
因此如果是認同堅果手機和 Smartisan OS 的老用戶,或是經常在手機上處理大量文字信息、喜歡記錄靈感的創意工作者,R2 確實是目前市面上保持著自己特色的一個選擇,個人認為也比去年的堅果 Pro 3 做得更完善。至于 TNT go,如果你真感興趣,1999 的有線版也還是值得一玩的。
現在被納入字節跳動麾下的堅果手機有了足夠的資本做支撐,手機銷量可能已經構不成影響團隊生存的因素,這大概也是為什么他們現在能一年只出一款、佛系做機的原因,也希望得到字節資本、軟件技術支持的堅果手機團隊能夠繼續給手機市場帶來更多不一樣的 idea。
關注我們的微博@愛搞機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愛搞機(playphone)
當然,也關注我們的嗶哩嗶哩賬號:愛搞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