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WATCH智能手表在9月22日正式發布。作為vivo旗下首款智能手表,vivo WATCH和跑Android內核的小米、OPPO智能手表不同,它走的是健康路線,主打外觀和全天候的連續“心率+血氧檢測+卡路里”監測。
另外,vivo WATCH的定價方式也很特殊,不論大小和表帶材質,4個版本統一都是1299元。我們也用了大半個月,現在給大家報告一下使用體驗。
vivo WATCH的傳感器很齊全,6軸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5核光學心率血氧傳感器光感器、氣壓計、地磁計都有,支持GPS+GLONASS+伽利略+北斗4大衛星定位和Jovi語音助手,也有NFC門禁卡/公交卡、藍牙播歌、支付寶離線支付功能。
42mm和46mm版本都是316L精鋼表體+陶瓷表圈(陶瓷精雕拉絲)+50米防水。42mm版vivo WATCH只有摩卡棕和秘夏橙,46mm版本只有鋒尚銀和暗影黑(只有它是氟橡膠表帶,其他都是Nappa真皮表帶)。
畢竟是統一價,所以除非是運動用戶,否則都建議上皮表帶(成本高且舒服)。42mm和46mm版本,除屏幕大小差0.2英寸(戰平iPhone 11/SE 2的326 ppi)、續航差一倍外,它們的側邊設計也是不同的,42mm是更加典雅的圓形按鈕,而46mm是更加商務/運動的方形按鈕。
純白的elegant紙盒包裝,磁吸頂針充電器的線材偏硬。底座有磁力防呆,只有正確方向才能吸上。磁力足夠,就算倒掛手表也不會被輕易甩掉。
我們這只vivo WATCH是46mm表盤的“暗影黑”版本,灰黑色不銹鋼表身+黑色氟橡膠表帶,陶瓷材質表盤有激光向心拉絲紋路,表身三維46*46*10.6mm。圓形AMOLED屏幕直徑1.39英寸,454*454,326ppi,支持AOD全天候顯示。
背面是碩大的“5核光學心率血氧傳感器”模塊,正中心是發綠光的心率傳感器,頂上是發紅光的血氧傳感器。
vivo WATCH用的是通用可拆卸的22mm表帶,氟橡膠觸感接近Apple Watch,略微偏硬,清爽舒服。
vivo WATCH表身材料和做工都很有質感,是熟悉的精工表味道。側邊有磨砂處理控制反光,按鍵沒有虛位,鍵程合適,反饋偏硬。
46mm表盤版真的大,初上手難免會“wow,awesome”一下。身高180且偏瘦的我,其實撐不起這么大的表盤,喜歡典雅斯文風的話,建議42mm表盤。
vivo WATCH的體重也是精工表級別,表身裸重46.8g(不含表帶),非常有分量,轉手、甩手會有明顯的拖拽慣性。碩大的心率血氧傳感器,弧度非常自然地貼合手腕,但其面積巨大,出了汗會有點憋,佩戴舒適度一般。倒是表帶表現很好,各種環境都很花樣舒適。
vivo WATCH這塊AMOLED屏幕是熟悉的味道,就一個字,艷。自帶光感器,可以自動調節屏幕亮度:
陽光下的可讀性和主流的AMOLED屏幕手機差不多,足夠看時間,但只是將將夠用,還有進步空間
最低亮度控制不錯,半夜點亮屏幕也不會亮瞎眼
AOD全天候顯示,用的是傳統指針樣式,希望后期會有熄屏時鐘替換功能
vivo運動健康app
vivo WATCH功能、表盤掛件、通知控制
vivo WATCH沒有限制所連接的手機的品牌,一個運動健康app就能用到絕大部分功能。非vivo手機連接時,只會影響jovi語音助手,但仍會保有問天氣、定鬧鐘、計時等簡單的語音控制能力(但加不了日程)。
經過我們嚴密的計算,vivo WATCH現在的官方表盤是55個。按照“運動、創意、經典、情侶和自定義表盤”分類,但希望以后繼續豐富一下虐狗專用的情侶表盤和機佬最愛的自定義表盤。
vivo WATCH的核心是心率、血氧、壓力檢測等健康項目,健康產品常見的心率范圍、久坐提醒、呼吸訓練、壓力檢測都有。
心率(數據記錄頻次為5分鐘)與壓力檢測(頻次半小時)
血氧飽和度,記錄頻次為10分鐘
跑步、散步幾分鐘后,vivo WATCH會自動彈出運動記錄的提醒。因為自帶定位功能,手機不開GPS,甚至沒有手機在身邊也不影響。
10月初OTA后,大幅改善了vivo WATCH碎片睡眠檢測精度,檢測水平已經和智能手環差不多了。不過,戴手表睡覺的用戶不多就是了……
vivo WATCH用的是RTOS系統,優點是極其省電,缺點是功能不多。輔助功能主要是門禁卡、公交卡、藍牙音樂(連耳機聽歌,機身留給音樂存儲的空間約2.14GB)。
vivo WATCH用的是vivo的公交卡庫,即便是初代產品,一出來就支持28張公交卡,非常夠用。而門禁卡的尷尬,和手機NFC一樣,除非家里有智能門鎖,或用X寶工具自行寫卡,否則一般都得找物業。它的主要用途,其實是用來譴責不支持這個功能的產品。
因為用的是RTOS,46mm表盤的vivo WATCH續航很猛,vivo WATCH官標續航18天。實際打開AOD常亮(早上8點-凌晨1點)、心率、血氧飽和度檢測全開,戴著手表睡覺,每天耗電12-15%左右,剛好堅持完國慶8天長假。vivo WATCH充電速度略高于每分鐘1%,實際充滿1.5小時多一點,表現正常。
要注意的是,42和46mm表盤版本分別是226mAh和478mAh電池,續航差1倍(9天和18天)。而充電速度相反,一個充得快,一個是用得久。
作為主力表,用L vivo WATCH大半個月的簡略印象:屏幕真的大,通知字體也大,看著舒服,但容易被旁邊的女朋友看到(我錯,機佬怎么會有女朋友呢)。抬手亮靈敏且快,以致于偶爾會懷疑開AOD的意義。vivo WATCH沒有揚聲器,不能接電話(但可以掛斷)。震動力度OK,但震動方向是橫向,導致可感知度不強。AOD時會關掉觸控、長按表盤要偏長的5秒長按,但抬手亮確實過于積極,導致偶爾還是會誤觸。續航真的爽,就算功能全開,8天長假都不用帶充電器。
曾幾何時,我也看不起RTOS系統的智能手表,覺得它們是大號手環。智能手表就應該像Apple Watch、WearOS設備那樣,能下喜歡的app和表盤。曾幾何時,我也覺得就算一天一充都沒關系,反正洗澡、睡覺又不戴表,剛好可以充電。但“我最終還是成為自己討厭的人”,認同了以前看不起的產品形態:在手表里塞個手環的系統,竟然還用得挺舒服。
長大了才發現,表啊,最重要還是顏。對于大部分人,它首先是個能看時間的裝飾品,而后才是其他功能屬性:
類似產品用多了之后,強如Apple Watch,新鮮勁過后,還是單純看看“通知、心率、步數”三大件。但每天給它充電的儀式,都在提醒我,這1分的智能體驗,是用9分的續航換來的,而且價格還差了一大截;
對比手環,RTOS系統的手表,優勢是外觀和更猛的續航?!耙簧韼洑馕餮b”時,戴手環會出戲,手表是更加百搭一點;
如果是健身用,那還不如智能手環,又輕又舒服,還能戴著睡覺。如果是折騰,從Apple Watch到OPPO、小米智能手表都可以(甚至可以用手表吃雞),但續航和外形是避不開的問題。
vivo WATCH的硬件設計,走的是精工表路線,材質和做工沒得說,主推的“連續心率、血氧、壓力、卡路里”檢測,表現也OK。缺了揚聲器,但影響不大(主要是很少接電話了)。
有一說一,這類型智能手表,上至1700區間的華為GT2系列,下至摸到999的華米GTR 2,整體體驗都沒差太遠(主要是核心功能其實不多)。幾百塊的價格差,攤分到動輒用2、3年的產品上,分別就更小了。這導致了它們的選購建議無比簡單——看著樣子選就是了。
關注我們的微博@愛搞機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愛搞機(playphone)
當然,也關注我們的嗶哩嗶哩賬號:愛搞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