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覆蓋常用焦段,現在主流旗艦都成了“主攝+超廣角+長焦”的搭配,實用性還是比較高的。但很遺憾,現在并沒有手機能在“主攝、超廣角和長焦”上同時稱霸。所以對手機攝影有需求的用戶,還是得按照個人需求來做取舍。希望這次的拍照橫評,能幫到需要做選擇的讀者。
這次的拍照橫評,參加機型包括:三星Galaxy Note20 Ultra、小米10 Ultra、一加8 Pro+、vivo X50 Pro+、Galaxy Z Flip 5G、iPhone 11 Pro Max 512GB暗夜綠 國行首發 全款帶AppleCare+非海南免稅版。
這篇是面向深度拍照用戶的內容,會有部分內容超綱。如果時間不足或想吃一下橫評的瓜,每部分都有獨立小結,可以直接轉跳看結論。
機型太多,參數表有點密集恐懼癥。我們關心的主攝方面,除了華為手上那顆IMX700(5000W,1.22μm,4in1成2.44μm,1/1.28"),當今最強的CMOS都在這里了:
理論排名最強的是小米10 Ultra那顆OV48C(4in1后2.4μm的1200W,帶更徹底的雙原生ISO,但沒有雙核對焦)
vivo X50 Pro+/iQOO 5 Pro的S5KGN1(4in1成2.5μm的1250W,帶雙核對焦)
一加8 Pro/OPPO Find X2 Pro的IMX689(4in1成2.24μm的1200W,帶雙原生ISO,全向對焦)
再往后就是三星旗艦在用的S5KHM1、小米10/10 Pro的S5KHMX,而iPhone用的還是比較“老舊”的1.4μm CMOS,Flip 5G用的也是三星2019年的產品了。
超廣角:除了華為那顆超大底外,規格最強的是一加8 Pro的IMX586(4in1的1.6μm)、其次是Note20 Ultra的S5K2L3(1.4μm)、小米10 Ultra的超大廣角IMX350。vivo X50 Pro+和Z Flip 5G都是S5K3L6(1.12μm),比菜雞1μm要強一個檔位。
而硬件最弱的依然是iPhone,再配合小光圈鏡頭,其表現之弱也是不可思議的(以至于很多蘋果用戶晚上用超廣角時,都會以為相機壞掉了)。
長焦:最強的是小米10 Ultra的IMX586(真是個好CMOS,在哪里用都不會弱)配4.8倍光學變焦,其次是Note20 Ultra和vivo X50 Pro+那顆規格幾乎完全一致的S5K3M5(Note20 Ultra是123mm等效焦距,X50 Pro+是128mm等效焦距)。
但在主攝的5倍長焦之間,小米和vivo都有2倍長焦做接力,而Note20 Ultra并沒有,日用焦段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實用度。蘋果那邊就只有2倍長焦(但光圈已經增長到F2.0)。Z Flip 5G作為臺追求輕薄的折疊機,就直接放棄長焦焦段了。
為方便瀏覽,“中央放大”的樣張皆采用高倍率放大。但這不代表這些機器的拍照很差,或它們的差距很小,僅僅只是放大倍率過于浮夸而已。
若需要稍微仔細對比,并在愛搞機官網瀏覽的話,可點擊“非中央放大的樣張”查看大圖。需要詳細對比數毛的話,可到度盤下載原樣張,鏈接: http://dwz.date/ct83,提取碼: pk5d
所有樣張對焦點都是畫面正中央,除了特意說明的超級夜景模式,其他都是全自動模式。
超廣角場景1(拼圖處理后導致天空顏色出現斷層,但對顏色和局部細節影響可以忽略)
超廣角場景1,中央放大(iPhone和Z Flip超廣角弱到,連山體的巖石都見不到了)
超廣角場景2
超廣角場景2,中央放大
超廣角場景3(一加8 Pro和X50 Pro+的超廣角,120度的視野明顯要比其他機器?。?/p>
超廣角場景3,中央放大(三星家的白平衡、飽和度風格都極其統一)
超廣角場景4
超廣角場景4,中央放大
超廣角場景5
超廣角場景5,中央放大
超廣角場景6
超廣角場景6,中央放大
超廣角場景7
超廣角場景7,中央放大
實際表現和規格高度吻合:
一加8 Pro的IMX586(4in1的1.6μm)在寬容度、極限辨析力(畢竟又是大底、又是小廣角)上都有優勢;
Note20 Ultra的S5K2L3(1.4μm)次之,主要得感謝三星的多幀合成算法,光線較差時雖然噪點多點,但辨析力、寬容度都挺好;
小米10 Ultra基本就是靠超大廣角吃飯。此外,現版本固件的多幀合成非常積極,高光壓制很好(但影響了拍照體驗就是了)。
都是S5K3L6(1.12μm)的vivo X50 Pro+和Z Flip 5G算五五開,Flip的廣角更大,因此辨析力吃虧一些。X50 Pro+正好相反,辨析力稍好,但超廣角的視角偏??;
iPhone 11 Pro Max的超廣角CMOS本來就弱,再配上F2.4的光圈,不要說燈光環境,就算是在傍晚都已經在翻車邊緣了。非蘋果用戶不用驚訝,這顆仿佛壞掉的攝像頭,在它出生那一刻起,就真的是這么弱。
篇幅有限,這里主要對比Note20 Ultra、小米10 Ultra和vivo X50 Pro+的5倍長焦。其余機器用自身最高倍率的長焦鏡頭應戰(一加8 Pro實際是2.2倍光變、iPhone是2倍光變、Z Flip 5G是主攝上場)。
超長焦場景1
超長焦場景1,中央左側放大(差距過于殘酷)
超長焦場景1,中央放大
超長焦場景1,中央下方放大
超長焦場景2,中央放大
超長焦場景3,中央放大
超長焦場景4,中央放大
超長焦場景5,中央放大
講真,超過3倍的長焦,日常使用意義就不大了。但無奈廠商卷入了“倍率軍備競賽”,很多旗艦犧牲的體積、重量和電池,結果只換了個寂寞的超長焦(倍率過高,除了展示廳和剛買那會兒,基本沒用武之地)。但畢竟是廠商秀肌肉,我們也順帶看看移動光學產品的極限:
小米10 Ultra的IMX586配合4.8倍的光學焦距,不分場景地強,明顯強于正常的5倍變焦;
Note20 Ultra和vivo X50 Pro+的5倍長焦,規格幾乎一致(S5K3M5,1μm,F3.0),就真的是五五開,主要是白平衡和降噪力度的分別。
有趣的是,Note20 Ultra長焦123mm,主攝25mm,光變4.9倍左右,在4.8倍時切換副攝。而vivo應該是唯一一家,長焦的實際值超過標稱值的。vivo X50 Pro+長焦128mm,但主攝是24mm,實際光變稍大于5倍變焦。不過都是120mm以上的級別,5mm的焦距差異,無法在成像上拉開距離。
第二梯隊的一加8 Pro,雖然2.2倍只比iPhone的2倍大一點,但實際要強整整一個檔位??蓱z的Z Flip 5G無辜在場,就當做是看看“望遠鏡”能拋離主攝多遠吧。
主攝場景1
主攝場景1,中央放大
主攝場景1,中央下方放大
主攝場景2
主攝場景2,中央放大
主攝場景3
主攝場景3,中央放大
主攝場景4
主攝場景4,中央下方放大
主攝場景4,中央放大
主攝場景5
主攝場景5,中央放大
主攝場景6
主攝場景6,中央放大
主攝場景7
主攝場景7,中央放大
主攝場景7,中央上方放大
主攝場景8
主攝場景8,中央放大
主攝場景9
主攝場景9,中央放大
主攝場景10,超大光比(注意明暗部細節,小米和一加兩臺有雙原生ISO的機型,表現明顯更好)
主攝場景10,超大光比場景暗部中央放大(三星的整體測光偏暗,這里吃了大虧)
主攝場景11
主攝場景11,中央放大
主攝場景12
主攝場景12,中央放大
主攝極弱光場景1(極弱光場景漏帶一加8 Pro,而Z Flip 5G因為太弱也沒有參賽)
主攝極弱光場景1,中央放大
主攝極弱光場景1,中央下方放大
主攝極弱光場景2(極弱光場景漏帶一加8 Pro,而Z Flip 5G因為太弱也沒有參賽)
主攝極弱光場景2,中央放大
主攝極弱光場景2,中央上方放大
主攝之間的差距,就沒有副攝群之間那么明顯了:
除了“小米10 Ultra現固件在燈光/弱光場景易因測光偏亮而變夜視儀、三星整體基色偏紅(都已經算是成像)”之外,所有機器的測光、白平衡都比較準,沒有明顯短板。但有一說一,大部分場景中,iPhone都是白平衡最準的(只是基準白點有點偏黃就是了)。
辨析力的話,都是頂級1200W像素,實在拉不開差距,主要是在“降噪、銳化、對比度、飽和度”之間調教取舍,一加8 Pro、vivo X50 Pro+、Note20 Ultra大部分場景都能五五開。
一加和vivo的風格有點像,“對比度、銳化和降噪”三重用力,討好眼球,但細看會“發干”有油畫感。而Note20 Ultra是省心類型,多幀合成表現穩定且觸發率高,但傳感器要弱一些,在弱光/極弱光場景會吃虧。
而小米10 Ultra要分開說,在能觸發多幀合成的場景,它會是第一。但它的固件調教還未穩定,“薛定諤”的HDR沒觸發時,表現就一般了。在極弱光場景,它是幾臺里最強的夜視儀,畫面亮度和細節都無話可說?,F在的手機能做到這種地步,在幾年前簡直想都不敢想。
iPhone和Z Flip 5G沒有懸念地墊底,但蘋果的拍照體驗依然無敵,完全找不到對手,自動觸發的超級夜景模式也能越級表現。不過基礎差距擺在那里,體驗再好也挽不回來。
為什么沒有封面里的魅族17 Pro?抱歉,沒有光學防抖的IMX686,根本沒有比的必要
關注我們的微博@愛搞機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愛搞機(playphone)
當然,也關注我們的嗶哩嗶哩賬號:愛搞機